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产业化 > 产业分析

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多地竞跑大模型赛道

  人工智能(AI)发展正深刻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 这其中,作为“现象级”产品技术,AI大模型更是从年初“火”到年尾。除了企业竞相推出相关产品,近期,全国多地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各地结合了自身资源禀赋,加快释放大模型应用潜力的同时,也明确了自身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方向。

  加速释放大模型应用潜力

  “大模型的兴起,使得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已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说。

  为推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创新发展,近日,上海市经信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下称《措施》),聚焦大模型创新能力、创新要素供给、大模型创新应用、创新环境四方面提出11条具体产业发展“指南”。

  在推进大模型创新应用方面,《措施》指出重点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标杆性大模型产品和服务;支持相关主体建设科学智能创新中心、算法创新基地等平台,协调算力资源和科研数据集,推动科学智能大模型在生命科学、工程计算、气象等领域应用,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

  “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丰富、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最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聚焦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等行业创新应用场景,研发具有多模态数据、知识深度融合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行业应用。

  《实施意见》强调,要通过场景创新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带动提升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政务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统筹建设数字政府人工智能运行平台,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清单。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也强调,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在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中开展人工智能运用试点,推进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场景建设,提升养老、家政等社会服务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提升“根”技术供给能级

  “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走向实践,还需妥善解决算力资源配置、数据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立法等关键性问题,让这些‘根’技术足够坚韧。”在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陈亮看来,

  目前,算力紧缺所带来的限制作用尤为明显。针对此问题,广东的《实施意见》提出夯实自主算力底座基础,包括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算力生态、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算力算法交易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等具体措施。

  多地还在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中提及发放“算力券”。例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今年10月出台《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上海印发的《措施》提出将对智算中心在能耗指标等方面开出绿色通道,对于进行大模型研发的主体将按照算力集群规模和成果水平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成都、宁夏等地也宣布每年将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4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机构使用相应资源。

  数据是大模型学习训练的基础,推动数据开放、畅通数据流通是前提。

  广东此次印发的《实施意见》率先提出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将在湾区内建立数据流通规则体系、完善运营机制。“我们计划建设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利用隐私计算、可信数据链等多种安全技术,确保数据跨境流通的效率与安全,从而有序推动跨境数据双向流通。”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魏文涛表示。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提出,推动建立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鼓励企业或机构将用于人工智能相关研发的高质量数据集接入省公共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或省大数据交易平台;探索打造数据训练基地,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生成语音、图像和自然语言等内容产业。

  对于产业链更上游的智能芯片,多地相关政策中也有所涉及。上海印发的《措施》提出,将支持本市智能芯片企业开展规模化应用和验证,并在沪建设智能芯片和软硬件适配测评中心,降低企业适配成本。湖北印发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在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100项以上。

  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随着多家大模型扎堆发布,百“模”大战已打响。记者注意到,各地此轮印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政策中,强调了大模型性能、安全、伦理、适配等方面的问题和举措,致力于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上海印发的《措施》提出,建设国家级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并鼓励大模型创新企业依托中心开展相关测试评估。支持本市相关主体主导或参与国家大模型相关标准制订;对由大模型驱动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加强合规指导,推动相关主体按照规定履行安全评估、算法备案等相关程序。在相关集聚区内,探索创新监管机制。

  福建则强调,要对人工智能发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干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成立省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路线和前沿技术咨询。

  广东印发的《实施意见》提出,针对人工智能不同细分领域,根据风险等级、应用场景、影响范围等具体情境,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针对高中低风险应用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建设人工智能反诈平台,加强新型人工智能诈骗宣传科普。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所产生的风险隐患和灾害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评估,推动协同治理,及时应对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围绕技术伦理、劳动就业、数据隐私保护、道德意识等领域,研究制定安全规范,开展理论研究,推动对接国际标准并参与制定。

  “大模型日新月异,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引起人们关注。这就需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框架,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确保大模型符合人类价值观。”业内专家表示。记者了解到,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正深化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伦理治理、人才培养等国际交流合作,协同打造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