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与成果推广

《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解读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厚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T/CI 412—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7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支护结构作为隧道与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支护结构渗漏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渗漏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理渗漏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行业标准的缺失

  在过去,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往往存在耗时耗力、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同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主观性,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制定一项统一的团体标准,规范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3)科技创新的推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智能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智能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手段,可以实现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制定团体标准,将智能检测技术应用于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中,是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工程实践的积累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的经验和数据。这些经验和数据为制定团体标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同时,通过总结和分析这些经验和数据,可以发现现有检测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团体标准提供有力支持。

  5)具体背景实例

  技术积累: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在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领域进行了系统研发与实践,形成了基于阵列式电流场的基坑渗漏隐患无损智能检测成套创新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渗漏隐患的快速、精准检测及超前预报。

  标准立项:2023年8月10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根据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规程,组织专家评审后同意将其纳入2023年团体标准立项计划(计划编号C12023319),并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发文予以立项。

  标准制定与发布:经过编制组多次研讨、调研、起草和修改,以及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评审,《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于2024年7月15日正式发布并实施。

  综上所述,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行业标准的缺失、科技创新的推动、工程实践的积累以及具体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过程等。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1)保障工程安全性的迫切需求

  隧道与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支护结构作为隧道与地下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渗漏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因此,制定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实现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及时、准确检测,是保障工程安全性的迫切需求。

  2)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渗漏检测方法往往存在耗时耗力、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对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的要求。智能检测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手段,可以实现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制定团体标准,规范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检测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进一步提升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统一行业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

  目前,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不同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主观性,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团体标准,可以统一检测方法和要求,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智能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推动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制定团体标准,可以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智能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团体标准的制定还可以为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提升我国在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编制过程

  1)任务来源与立项

  任务来源: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根据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进行立项。

  立项过程:2023年8月10日,经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后,同意将该标准纳入2023年团体标准立项计划(计划编号C12023319)。随后,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发文予以立项。

  2)编制准备与调研

  准备阶段:

  2023年5月初,编制组完成了编制工作大纲。

  2023年8月10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组织召开了评审会议,根据评审专家和多方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大纲进行了完善修改。

  调研阶段:

  2023年11月初,标准编制组进入调研阶段,通过资料调研方式收集相关标准、项目文档等,进行结构、提纲和内容设计。

  2023年11月中,标准编制组以标准大纲草案和拟定的技术内容为基础,开展相关调研、分析讨论、资料整理等工作。

  3)标准起草与研讨

  起草阶段:

  2023年11月底,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充分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并研究相关资料,形成标准初稿。

  草案稿研讨阶段:

  2023年12月初,编制组将草案稿报送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组织,开展本规程草案稿的咨询和研讨。

  4)征求意见与修改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广泛征求了行业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等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这一过程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5)评审、批准与发布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该标准完成了立项、编制起草、征求意见、评审、修改、审查、批准及备案等标准制定流程。2024年7月15日,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正式发布该团体标准,并即日起实施。

  6)标准内容概述

  该团体标准主要涵盖了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检测流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为隧道与地下空间的安全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7)编制意义

  该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该标准的实施也有助于统一行业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要求、适用范围、检测目的、支护结构系统、预警标准、预警分级、图像采集、智能监控系统等。可用于公路隧道、地下铁道、地下深隧、地下停车场、过街和穿越障碍的各种地下通道等交通设施,各类地下制作车间、电站、储存库房、商场、人防与市政地下工程等工业与民用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与生活方面的地下联合建筑体工程等。

  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术语、工程测量符号定义、基本规定、渗漏检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构件、隧道支护系统、深基坑支护系统、检测条件、资料分析、检测方案、检测试验检查规定、检测要求、检测完成要求、智能预警与实施管理、预警标准、预警分级、预警处置、图像采集 、智能监控系统 、实施与管理阵列式电流场法 、一般规定、仪器设备要求、方法技术、资料处理与解释、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一般规定、仪器设备要求、方法技术、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一般规定、报告书的编制、成果验收与提交、附录A 各类信息表、表A.1基坑工程信息数据表、表A.2监测数据采集要求、表A.3风险预警数据要求 、附录B 数据监测清单 、表B.1测斜监测清单 、表B.2钢支撑轴力监测清单、表B.3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清单、表B.4地表沉降监测清单、附录C 风险报表模板表C.1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工程风险报表模板一、表C.2工程风险报表模板二、附录D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阵列式电流场法渗漏检测记录表、附录E 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电阻率层析成像法检测记录表 附录F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成果图

  六、标准实施意义

  (1)提升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

  该标准的实施,通过规范智能检测技术在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渗漏问题,从而避免渗漏问题扩大化,对支护结构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该标准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智能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推动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该标准的实施,能够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智能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3)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在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检测领域,之前可能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不同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主观性。该标准的实施,能够统一检测方法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规范市场秩序。这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和信誉度,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传统的渗漏检测方法往往存在耗时耗力、准确性不高等问题。而智能检测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手段,能够实现对支护结构渗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该标准的实施,能够进一步规范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这有助于降低检测成本,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5)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该标准的实施,能够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该标准也可以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促进国际间在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统一行业标准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主要工程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1)技术研发与标准化

  技术研发:该技术规程的制定基于一系列先进的智能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这些技术包括阵列式电流场检测、传感器网络监测、大数据分析等,能够实现对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的快速、精准检测及超前预报。

  标准化:通过将这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化的规程,确保了检测技术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这有助于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2)工程实践应用

  渗漏检测与评估:在工程实践中,该技术规程可用于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的渗漏检测与评估。通过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支护结构中的渗漏隐患,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为后续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方案设计:基于检测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例如,对于渗漏严重的区域,可以采取注浆加固、增设防水层等措施进行治理。这些治理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支护结构渗漏问题,保障隧道与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实时监测与预警:智能检测技术还具备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布置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渗漏情况,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有助于工程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

  3)产业化应用与推广

  推动产业化发展:该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规范技术应用和市场竞争秩序,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到该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中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隧道与地下空间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该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示范项目与案例:通过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该技术规程,可以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和案例。这些项目和案例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证明该技术规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4)案例分析

  以某地下结构工程为例,该工程在竣工后出现了严重的渗漏水现象,影响了隧道表观与使用年限。为了根治渗漏问题,工程团队采用了智能检测技术对支护结构进行了全面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分析,找出了渗漏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经过治理后,该工程的渗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八、小结

  隧道与地下空间支护结构渗漏智能检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在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应用、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推广,该技术规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