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主论坛演讲时指出,变局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打开限制,释放内需潜力;有序出海,关注东道国关切;推行“逆产业政策”并对未来前瞻技术保持敬畏之心。
李稻葵表示,在当前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全球工业化战略重新定位,各国的产业安全与产业自主性成为核心关切,本土工业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工业化刚需。
当前中国工业化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三个“甜蜜的烦恼”。
一是内需市场滞后工业产能发展。以摩托车产业为例,“13年强制报废”政策与百余城市的“禁限摩”规定,导致我国高端摩托车面临“有技术有产能无市场”的发展困境。
二是重复性的内卷式竞争。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过度竞争。事实上,很多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是我们长期“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的机制造成的。
三是前沿技术转化能力不足。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论文数量虽然在全球领先,但ChatGPT等划时代的AI应用仍诞生于美国,先进技术未能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篇布局“十五五”之时,正是反思的好时机。李稻葵从学术角度出发,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打开限制,释放内需潜力。建议放开不合理、过时落伍的消费限制,例如解禁城市“限摩令”,放开低空500米以下各种民用航空器的使用限制,释放内需潜力,形成中国应有的统一消费大市场。
二是有序出海,考虑东道国关切。出海不能“一窝蜂”,要充分考虑对方国家的接受度。在变局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要考虑的安全问题,中国企业出海也要讲究适当、有序,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充分考虑与东道国的产能合作与长期利益。中国企业出海的过度竞争,一方面会让东道国出现“消化不良”,另一方面企业间的低价竞争也会降低行业利润。
三是推行“逆产业政策”。对成熟产业,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效仿电解铝产业,设置宏观产能配额交易制度。在保证总体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动用市场机制,推行产能调控的“有价进出机制”——用企业间产能交易代替盲目增加产能。
四是对未来前瞻技术保持敬畏之心。站在人类产业发展的角度去探索,一定要保持对产业技术多元化的敬畏感,警惕行业专家对初见端倪的细分行业论证的“一票否决”。相关产业研究机构需要充分发挥作用,持续关注和投资前瞻性、高风险、有潜力的技术和产业,尽管这种探索有可能不会成功。延伸阅读: